分享
FB
LINE

傳統閱讀過時嗎?紙質書全方位大贏家

文/陳潔雲
廣告
傳統紙質書的好處,從閱讀理解、長久記憶、兒童認知發展、對睡眠和身心健康的影響等方面來看,古老的閱讀方式是全方位的大贏家。
傳統紙質書的好處,從閱讀理解、長久記憶、兒童認知發展、對睡眠和身心健康的影響等方面來看,古老的閱讀方式是全方位的大贏家。(圖片來源:Pexels)

愛書的人會有這樣的體驗:雖然網絡時代有各色電子書可下載到輕輕薄薄的閱讀器,搜尋網絡版本也很容易,但一本書還是要拿到手裡閱讀才踏實。

於是,他們背著結結實實的淘書成果回家,等待包裹寄上門時書香盈袖的喜悅。這種偏好,有時會招來家人皺眉抱怨……

當今很多成功人士在網絡上營建「數字王國」,但在閱讀這件事上,他們卻選擇傳統的紙本閱讀。談及為甚麼,有位美國創業家這樣說,看電子書很容易連看的書名都忘掉。

傳統紙質書到底好在哪?或許很難給出一個明晰的回答,但很多研究確已表明,從閱讀理解、長久記憶、兒童認知發展、對睡眠和身心健康的影響等方面來看,古老的閱讀方式是全方位的大贏家。

紙質書為何便於理解

據《科學美國人》(SciAm)雜誌介紹,測試研究、問卷調查和消費者報告都表明,人們在電子閱讀中,很難充分體會到紙質閱讀帶來的觸感、方位等體驗,數字閱讀長文本也不夠直觀,由此會產生理解障礙。

1.漫不經心的數字閱讀

心理學研究表明,人們習慣以不利於學習、理解和記憶的浮躁心態去看屏幕,由此會錯失語言的奧妙精微。網站、線上雜誌和博客能及時傳遞重磅消息,但也讓閱讀經驗碎片化,人們已練就跳轉到關鍵內容的本領,之後便將這種漫不經心帶入了電子書閱讀。

聖荷西州立大學的劉子明(Ziming Liu)教授2005年進行過一項調查。他發現屏幕會讓人們在閱讀時一目十行、找關鍵字句,而不會像閱讀紙質品那樣逐字看。

以色列理工學院2011年的測試則提示,限時快速閱讀時,兩種閱讀方式的理解效果差異不大;當讓參與者願意看多久就看多久時,看書者比看屏幕者得分高10%。研究者認為,原因在於前者的學習態度和專注程度更佳。

2.書籍的實體感與「心理地圖」

認知科學已認識到,人腦在閱讀書面文字時,會啟用識別物件的大腦區域,像對待古老的象形文字那樣,將文字認作實物;特別是在閱讀漢字和西文手寫體時,還會啟用負責書寫的區域。

此外,印刷文字還會在人腦中形成一幅風景,有如「心理地圖」。比方說,人們會記得《傲慢與偏見》中伊麗莎白拒絕達西求婚的情節是在左頁下方出現的。

心理學家認為,「閱讀的物質性」使傳統閱讀成為最佳方式。
心理學家認為,「閱讀的物質性」使傳統閱讀成為最佳方式。(圖片來源:123RF)

圖書給人的這種方位感、視覺意像,前後貫通的實體感,以及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,美國塔夫茨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沃爾夫(Maryanne Wolf)概括為「閱讀的物質性」,她表示,自己絕對願意保留最好的——古老的閱讀方式。

即便是有書眉、頁碼和插圖的Kindle電子書,比起有形狀、有體量、有書香的傳統書籍,一成不變的虛擬頁面也有欠直觀,讓人難以形成「心理地圖」。這種差異,甚至可用看谷歌地圖街景和實地探查來比喻。

《衛報》曾報導,挪威斯塔萬格大學首席研究員曼根(Anne Mangen)博士讓72個十年級學生分別通過紙媒和液晶屏進行閱讀,閱讀材料是短篇小說和說明文各一篇;然後讓他們做多選題和簡答題,過程中可以查看原文,結果發現,用電腦看PDF文件的學生總體上表現比較差。

她的另一項研究用Kindle閱讀器做對比實驗,得出相同結論:50位參與者中,有一半人去閱讀28頁小說的電子書,然後憑記憶把14個事件排序。她發現,讀電子書者遠不如看傳統書籍者記得牢。

曼根認為,閱讀PDF和電子書都不如看紙本姿態穩定,且紙本可在手上自由翻閱,有助於感知敘事的展開、對內容進行消化吸收。

紙質品給人直覺認知 容易牢記

研究發現人們閱讀紙質書籍時更加心靜專注,而且容易獲得直接認知。
研究發現人們閱讀紙質書籍時更加心靜專注,而且容易獲得直接認知。(圖片來源:123RF)

很多新老研究都得出一致結論,紙本讓人理解得更好。英國實驗心理學學者嘉蘭德(Kate Garland)2003年的研究更提出,不同的媒介不僅影響閱讀理解,更影響長期記憶。

嘉蘭德和同事讓50名大學生分別通過電腦和小冊子閱讀經濟學入門材料,20分鐘後,讓學生做多選題。雖然兩組學生答得同樣好,但在記憶方式上大相逕庭。據分析,紙本閱讀觸動直覺,讓學生直接獲得認知(knowing),電子閱讀的學生們則只是努力記憶(remembering)。

他們也發現,閱讀紙本的學生讀得更快、理解更透徹。至於紙質品在人類認知中究竟是怎樣的作用機制?研究者也無法解釋。

不管怎樣,多國調查問卷都反映出,多數學生讀紙質文本時更專心。2011年對台北國立大學的問卷調查表明,學生在瀏覽網絡內容後,如要做深入閱讀,多會打印下來看。2008年對美國羅德島州高校「千禧代」的問卷證實,「就讀書而言,連他們也偏愛老式的好的印刷品。」2003年墨西哥的問卷調查顯示,80%大學生表示看紙質品「理解更清楚」。

神經科學研究則發現,紙質廣告閱讀更輕鬆,且給人印象更深刻。

在《加拿大郵報》資助下,市場心理調研公司TrueImpact在一項大規模研究中比較了數字廣告(電郵與屏幕廣告)和紙質廣告的效果。考察指標有三項:凝視時間,腦波活動,以及問卷調查。研究發現,直投上門的宣傳品看起來更不費神,且品牌記憶效果好得多。論「購買動力」與「認知負擔」的比率,紙質廣告得分1.3,數字廣告只得0.8。

紙質故事書 攸關兒童認知發育

「對話性閱讀」對孩子閱讀理解力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。
「對話性閱讀」對孩子閱讀理解力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。(圖片來源:123RF)

眾所周知,陪孩子讀書、給他們講故事對孩子成長十分有益。但各種書原來「生而不平等」!《紐約時報》2014年曾刊文探討用電子閱讀器給孩子讀故事的問題。

研究發現,聽家長讀電子書的3至5歲兒童,閱讀理解分數低於聽傳統紙質書的兒童。原因是講、聽故事者都很難不受電子設備干擾,他們會花時間去關注電子設備使用問題,諸如手怎麼拿、按哪裡翻頁等,難以專心解釋和討論故事的元素和語言。

而閱讀中討論故事的關鍵點和概念——專家稱之為「對話性閱讀」,對孩子閱讀理解力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。

參與研究的坦普爾大學心理學教授赫什—帕賽克(Kathy Hirsh-Pasek)博士表示:「我們給孩子讀書所真正追求的就是激發對話;如果那本書有干擾對話的東西,比如故事中間插進個遊戲,就不如老式圖書有優勢了。」

孩子自己過早養成看電子設備的習慣,或許面臨更大的風險。

前幾年有個廣為傳看的視頻:一個1歲小女孩用看iPad的方式去看雜誌,怎麼用手指滑、戳頁面都不奏效,她用手指戳戳大腿,發現不是手指有問題,於是回去抱iPad。她的父親說,女兒有概念了,雜誌就是個不好使的iPad。他感慨:「我1歲女兒的操作系統(OS),有一部分是喬布斯編程的。」

無藍光刺激 印刷品更益睡眠

如果你想改善睡眠,睡前還是閱讀紙質書為好。很多研究已表明,睡前盯著液晶屏看,其發散出的藍光會干擾松果體分泌助眠的褪黑激素,從而影響入睡。

 睡前盯著液晶屏看,其發散出的藍光會干擾松果體分泌助眠的褪黑激素,從而影響入睡。
睡前盯著液晶屏看,其發散出的藍光會干擾松果體分泌助眠的褪黑激素,從而影響入睡。(圖片來源:Pexels)

哈佛醫學院去年的一項研究明確提出,閱讀電子書對「整體健康、頭腦清醒和生物鐘有不利影響,而生物鐘能使睡眠節律與外界時間同步」。

研究小組進行了兩週的調研,第一週裡,他們先要求12個參與者在睡前閱讀iPad,第二週換為紙質書。該院睡眠醫學系的神經科學家安妮—瑪麗‧張(Anne-Marie Chang)教授介紹,「和閱讀印刷書籍時相比,參與者閱讀液晶屏電子書時需要更久入眠,睡意不足,褪黑激素分泌減少,晝夜節律延遲,次日早晨不容易醒。」

總體來看,讀電子書者入睡更晚,早上醒來覺得更累,REM(快速動眼期)睡眠時間比較短。REM睡眠發生在入睡後不久和醒來前,是容易做夢的時段。REM睡眠充足可促進記憶、使反應敏捷,如不充足,就是睡8小時也會感到沒休息好。

久盯屏幕 耗神傷眼 損害心腦

電子閱讀不容易理解和記憶,應和看屏幕更耗神有關。電子書使用的電子墨水已無傷眼睛,不過,即便是無輻射的液晶屏,也會引發電腦視覺綜合症(CVS),症狀是眼睛乾澀、視覺疲勞等。這一方面是因為光線直射臉上,另外也是由於螢幕距離眼睛一般比書遠,眼球肌肉會感到勞累。

一些研究甚而提出,久盯熒幕可能折壽。如《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》2011年刊發的研究顯示,每天盯熒幕4小時,心臟病、腦中風風險比盯2小時的人加倍,死亡風險也增一半。學者分析說,這不能歸咎於熒幕,久坐不動才是主因。無論怎麼說,一本輕軟的紙質書,都是外出漫步時隨身攜帶的好伴侶。

結語

而今,科技界也努力讓電子閱讀還原傳統閱讀的體驗。除了蘋果的iBooks模擬傳統書之外,韓國工程技術院(KAIST)信息工程學院也開發出一種高仿真電子書界面。

既然實體書有這麼多好處,為甚麼人們還要下大力氣這樣做呢?答案很簡單:電子書確實方便。同時,很多出版者也利用人機互動設計,讓讀者獲得別樣的閱讀感受。如有些高度視覺化的內容完全靠手指滑屏,有的還可以讓讀者通過點擊,感知「太空有多大」……

即便如此,數字閱讀未必是更好的選擇,從理解、記憶、認知、睡眠、健康等各方面來看,總體而言,傳統紙質書都更勝一籌。

下一次,當家人抱怨家裡書刊太占地方、搬家太難時,或許您可以更加心安理得。

廣告
關鍵字
關鍵字 傳統閱讀 數字閱讀 紙質書 電子書 神傳文化
文章分享
文章分享 LINE FB 複製網址